新探索!覆土建筑让殡葬空间巧变“小清新”……

2019/11/21 11:26:06

作者:管理员

>> 四大原因,让覆土建筑重回人们视野

著名建筑大师赖特一直都认为:建筑是大地的孩子,建筑与大地关系越亲密,建筑的生命力就越强,覆土建筑正是这样一个被大地妈妈宠爱的孩子。

覆土建筑是指全部或部分被土质覆盖的建筑,覆土建筑依土而生,蕴含了古人的许多建筑智慧。历史上人们覆土而居的方式普遍存在,岩石、泥土、陶土等成为早期的建筑材料。

  
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,建筑工业化成为主流,成本、效率、现代、时尚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指标。覆土建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,逐渐被边缘化。

在此背景中,建筑风格及个性没有充分显现,使得“城市病”正在加剧,环境恶化生态不保,热岛效应与日俱增。在人们饱受这些现代城市建筑缺陷的侵扰时,不禁让覆土建筑重回视野,并不断地展现出独特魅力,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:

首先,与自然景观融合。

覆土建筑,或将成为生态建筑最为有希望的一种探索。如自然公园的接待中心、咖啡厅、旅馆、山中别墅、甚至是艺术家工作室等。 

 美国凤凰城位于常年干枯的盐河两岸,该城历史博物馆尝试复兴城市文化,为使城市与自然结合,场地上的绿色植物需要尽可能保留。依次是博物馆和停车场结合地势嵌入坡地,只有通过开敞内院才能意识到建筑的存在。

 其次,与建筑文脉融合。

 在美国,许多古老校园中的新建筑都运用覆土建筑的形式,这样的建筑容易唤起人们对文化的保护,也建立起场地的特殊性,如密西根大学法学院图书馆的加建后,让走入地下的新建筑和哥特式的老建筑和谐一致,且保留大片绿地景观。 

 

 再次,为城市创造绿洲。

 日本第二大都市大阪市曾经饱受热岛效应侵扰,当地政府为了恢复原有小气候,制定了“绿色政策”,倡导覆土建筑形式,以节约能量负荷。

 再有,浑然天成的居所。

 我国西北地区普遍有住宿窑洞的习俗。利用黄土地的自然特性,挖掘出依山或平地下的窑洞。窑洞冬暖夏凉,住着舒适,节能,而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,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。

 覆土建筑造福于城市,这种有点“土”的建筑与殡葬有天然的亲近关系,它所呈现出来的神归大地的“洞穴感”,给人以独特感觉。

>> 覆土建筑,成为殡葬建筑的新选择

覆土建筑能够自然地化解殡葬建筑目前存在的痛点和难点,覆土建筑在殡葬环境的建设和运用上大有所为,盛兰联创团队一直致力于对“覆土建筑”的推广与应用,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:

 其一,生态节能。

 这几乎是覆土建筑的天然属性。覆土建筑暴露面积小,温度波动也小,具备良好的保温、隔热和隔声功能。殡仪场所大多存在于城郊的山水之间,这些特点十分贴合殡葬建筑需求。

 好的建筑始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,覆土建筑巧妙地利用和顺应自然环境,它们在建筑造型、功能构造等多方面都融入了“绿色”元素,成为最为自然的清新记忆。

 其二,节省成本。

 殡葬项目选址多为山体,山势陡峭,巨大高差。如果把高山削平,导致海量的土方量,必定推高开发成本。如果因地制宜,借势山体高差,将建筑物科学地沿着山坡自然而成或镶嵌在山体中,这样可以减少土方量和裸露的边坡支护工程。

 覆土建筑的施工造价成本大约是传统建筑的1.5倍,设计难度系数较大,这些相比起庞大的土方成本和安全支护工程而言,覆土建筑依然极具性价比。同时,屋顶用做绿地或广场,可减少后退红线,使建造密度相对加大,这是覆土建筑显得更节省。

 其三,彰显性格。

 如今,许多殡葬建筑都大同小异,甚至是千篇一律。所有建筑都在求新求异,盛兰联创认为,这种有点“土”的覆土建筑,更容易脱颖而出。覆土建筑在国内鲜有尝试,而在殡葬行业更是寥若星辰。把一些殡葬场所打造成覆土建筑,容易彰显建筑个性,既给力又吸睛。 

 【 盛兰联创主创团队手绘稿 】

行内人喜欢把覆土建筑与个性十足的地下建筑(俗称地宫)进行类比,建筑都充分接地气,建筑上盖绿色植物,甚至对地下建筑的建筑形式青睐有加。

目前,国内有些地下建筑内部动辄十万计的墓葬格位,这样的项目会给施工带来巨大挑战,甚至容易引发消防、排水等问题。清明节人满为患,也给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。

>> 巧妙设计,可化解覆土建筑的弊端

覆土建筑并非十全十美,它也存在一些问题。

 比如,内部采光和景观有限,给使用者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负面影响;比如,在结构方面的要求高于传统建筑。对于某些需要大跨度的建筑,当运用此形式结构需要抵抗巨大的上层土压力和侧推力;再比如,覆土建筑防水和保温性能要求高,当室外温度突然低于室内温度时,建筑内部易产生结露现象。


 

 【 盛兰联创主创团队手绘稿 】

 覆土建筑存在的这些问题,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现代科技化解。通风采光的问题,可以利用地形,如坡地、台地组织建筑布局,争取自然采光。也可以山丘的顶部(建筑的屋顶)开天窗;室内结露的问题,可以利用埋在地下的风管,经土壤的顶热或预冷作用,为建筑提供新鲜空气;景观单调的问题,可以利用镜子或光导纤维将自然光和外界景物引入建筑深处。

【 延伸阅读 】

>> 盘点全世界那些美轮美奂的覆土建筑

1、别有洞天——澳大利亚的夯土墙建筑

 这是澳大利亚或者说南半球最大的夯土墙建筑,夯土墙采用含铁丰富的砂质黏土,混合附近河流中的碎石,以及本地水源建成。而这些住宅代表了澳洲西北部的住宅新方式。融于自然的夯土墙的土壤采自当地,并从附近的河流运来卵石和砾石加入其中。拥有金色内屋顶的教堂,弧形门窗可以被闭合以保护免受沙暴的影响。 

 

 2、绿洲共生——荷兰莱因河—默兹河三角洲地带的Biesbosch博物馆建筑。

 在经过8个月的翻新改造之后,Biesbosch重新面向公众开放。现在博物馆已经焕然一新,并且扩展出一座面向自然景观的新建筑,其功能包含一家餐厅和临时的当代艺术展览空间。水源安全是Biesbosch Museum Island开发的主要原因。作为国家水源安全项目的一部分。

 4450公顷的Noordwaard泽地已经变成一块水源保护区。Biesbosch博物馆的两侧的土壤被挖开,从而形成一座新的小岛。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,Biesbosch博物馆是游览Biesbosch国家公园的起点。 

 

 3、插入之巅——意大利南蒂罗尔梅斯纳尔山Corones博物馆

 与Biesbosch博物馆不同的是,这座地理位置惊世骇俗的Corones博物馆嵌入海拔2275米的山之巅,临近南蒂罗尔最受欢迎的滑雪胜地,在群山簇拥中俯瞰齐勒河谷。 

 

 4、Q版伊甸——意大利北部passiria谷的苹果园桑拿房

 Apfelhotel Torgglerhof酒店扩张,结合自然风景打造了一个由苹果树环绕的桑拿房。外观犹如一个绿地覆盖的小山丘,非常吸引人想来一探究竟。 

 

 5、颜值担当——韩国首尔的梨花女子大学

 该校创立于1886年,现已成为世界顶尖名校之一。校园风光旖旎,而茂盛的树木、花草覆盖着校园的中央地带,成为这个校园最让人难忘的特质。

 

 6、超酷祠堂——河北唐山一农田下的私人祠堂

祠堂的主人是一个80后、非常成功的商人。他说自己从小就有个心愿,要建一座真正好看的祠堂,因为他觉得很多寺庙都修得像KTV一样,花花绿绿,看不过眼。祠堂建筑面积约500㎡,室内面积是169㎡,实际上是个非常小的空间。从外面看,一个大梯形的土坡,顶上种满了绿草。周围有树林、果园、蔬菜大棚。

这里原来就是一块树木包围的普通农地。因为设计师想让树也成为建筑的重要元素,于是保留了所有的树木。俯瞰的话,整个祠堂像一根分叉的树枝,有五个枝杈,分别代表五个空间:入口、卫浴、祠堂、茶室、休息室。 

 【 本文所涉及的设计作品设计师:朱福铃、丁君、湛赛、罗永华、宋丽、李清、陈可、付江、王雅璇等,排名不分先后。】


 

  • 中国 • 长沙

    CHANGSHA
  • 长沙市天心区芙蓉南路中建芙蓉工社4栋6楼
  • M:155 7499 9988 / 136 3741 4100
  • Q:593974432/ 1583924658
  • T:0731-84125418
二维码

版权所有©湖南省盛兰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湘公网安备110102000102 湘ICP备16004065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