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爱伴行!一段援藏路上的多份“获得感”……

2019/4/3 9:32:32

作者:管理员

三月,草长莺飞,万物复苏。盛兰联创团队踏上了拉萨大地,开启了一段精彩又惊险的援藏旅程。五天之中,我们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洗涤了心灵;我们在那曲感受到高原反应的“致命威胁”,体会到苍茫大地无处可逃的步步惊心;我们认识了许多藏族朋友,他们都有山的胸怀,有雪融水的清澈目光……


  


一周之后,就是中国的清明节了,扫墓祭祀、缅怀祖先,这是我们数千年来的优良传统。殡葬是一个“照顾逝者,抚慰生者”的关爱事业;清明祭扫,也是为了唤醒我们温暖有爱的的亲情记忆,清明节是一个追求爱感受爱的节日,而我们这段援藏旅程,也正是用爱启程……

 

 


因为爱,所以援藏

>>文/李爱兰(盛兰联创CEO)


 

西藏是一块神奇的土地,那里有一群可爱的人

 

那曲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城市,离拉萨300多公里,与拉萨常年保持着十几度的温差。3月8日,拉萨阳光明媚,最高温度为10℃。当火车到达那曲,我们下车时,就感受到凛冽的寒风,那曲的最高温度为-5℃,夜间最低温度是-15℃,那曲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,荒原广袤,空气稀薄,给人类生活带来很大的挑战。

 


 

在这样一片苍茫的山脊之地,我们遇见了一个感人的故事。

 

他是一个民政局的老领导,云南人,年轻时援藏,从此与那曲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岁月不居,一呆就是20余年。他说,那曲的高海拔有时候是致命的,人因高原缺氧,一睡百年的事情,在这里并不算新闻,而且,在他刚进入那曲不久,就真实地发生在他身旁。自此,这片阴影一直在他身上挥之不去……

 

每晚,不论累到何种程度,只要平躺在床上,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袭来,他老是感觉自己会这样一睡不起。不能睡床,他就只能倚靠在椅子上,以打盹的方式过夜,这种“奇葩”的睡眠方式,他一睡就是大半生。

 

20多年来不碰床,只睡椅子,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,这位老领导居然就这样一天一天地熬过来。铁打的身体,也经不起这般消磨,他说自己现在一天只吃一顿饭,而且一顿饭也吃得很少,因为自己已经感觉不到饿了……他语意平淡地说,在那曲工作的人,与内地的人相比,平均要少活10年。他说,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退休之后能够回到拉萨。

 

这个故事,像粗砺的原石直击我的心口,让我无法平静。什么力量能支持他这样二十多年?我想,那就是爱。是对那曲城市的爱,是对民政工作的爱,让他置身原野,凌寒独自开,为有暗香来。


 

在西藏短短的五天,我见证了许多有爱的人。日夜陪同我们的旦增欧珠,他就职于西藏民政系统,他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,当年有大把的机会留在北京,但是,为了建设家乡,他选择了回到西藏。受他的精神感召,一名湘籍的“学霸”室友,也随同来到了西藏工作,从此安家拉萨。

 

我问旦增欧珠,如果给他重来一次的人生选择,是否还会选择西藏?他说,此生除了西藏哪也不去。

 

 

日喀则市殡仪馆两名年轻的员工,听闻我们来到拉萨,不辞辛劳,连夜驱车300多公里,赶到我们所在的酒店,只是为了听询一下我们的意见,为了让自己单位的殡仪馆装修方案能够更完善一些。他们夜间穿行于雪域高原的勇气,大约就源自于对工作的热爱吧。

 

 

我们给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江娟女士汇报工作时,她如此评价我们,她说:“你们是一群真正爱西藏的人,只有真正爱西藏,才会用心帮助西藏,才会不惧挑战,甘愿付出,你们值得称赞。”

  

江娟副厅长的话,不仅是送给我们,更是送给那些千千万万热爱西藏的人。西藏是一个纯净的魅力世界,那里有蔚蓝的天,有虔诚的信仰,有一群追梦赤子心的人。

 


有人问万科的王石为什么要登山。王石回答,因为山在那里;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去援藏,我说,因为那里有爱……

 

 


给世界屋脊奉献一座独特建筑

>>文/丁君(盛兰联创总经理)

 

 

西藏,是人一生中一定要去的城市,因为,那里有“天路”,有仓央嘉措的情诗,有圣洁的珠峰和冈仁波齐,有悠扬的转经筒,有美丽的格桑花……


 

西藏之美,各入各眼。有人看到雪山静美,有人看到民俗多彩,有人看到虔诚信仰……在我眼里,西藏就是一座建筑博物馆,藏式建筑有着十分独特和优美的建筑形式与风格,与雪域高原壮丽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,给人以古朴、神奇、粗犷之美感。经过认真考察,藏式建筑有三大鲜明特点。

 

 

首先,藏式建筑坚固稳定。

 

收分墙体和柱网结构,是构成藏式建筑坚固稳定的基本因素。藏式建筑使用的木梁较短,在两个木梁接口下面用一个斗栱,再用柱子支起斗栱,连续使用几个柱栱梁构架,形成了柱网结构,增强了建筑物的稳定性。同时,有的建筑还做了“边玛墙”,即在墙的上部用一种当地生长的边玛草做一段墙,既减轻了墙体荷载,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。

 


其次,藏式建筑形式多样。

 

藏式建筑富于变化,内容丰富。虽然建筑在结构形式、门窗套型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具有共性,但因不同区域,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。

 

比如,拉萨有石墙围成的碉房,那曲有生土夯垒的平房,林芝有圆木做墙的木屋。窗是建筑立面的主要部分,窗的大小和窗在墙面的位置,主要根据房间的功能而定。居室的窗比较大,而附属用房的窗就比较小,而且窗的排列不在一个水平线上。建筑立面上窗的大小和排列的高低所具有的不规则性和随意性,突出表现了藏式传统建筑形式多样的特点。

 


最后,藏式建筑装饰华丽。


铜雕、泥塑、石刻、木雕和绘画等,这是藏式建筑主要的装饰手法。而室内柱头、室外屋顶和室内墙壁的装饰,是建筑装饰的精华部分。


室内柱头多采用雕刻的彩绘;室外屋顶多挂置经幡、法轮、经幢、宝伞等布块和铜雕;室内墙壁多装饰宗教题材的绘画。另外,窗饰中的窗格、窗套和窗楣等装饰,都是藏式建筑装饰艺术的集中表现。

 


藏式传统建筑既有坚固粗犷的一面,也有精雕细刻、流光溢彩、富丽堂皇的一面,置身其中,仿佛走进建筑艺术的殿堂。看了很多藏式建筑,我在心中一直追问自己——“西藏的殡仪场馆应该长什么模样?”

 

我认为,西藏的殡仪馆应该具有三个条件:

 

其一,脱胎于藏式传统建筑。藏文化是建筑生长的母体,脱胎于此的建筑必然带有其印记。我们不能凭空打造一个超现代建筑,这必然会与周边环境产生强烈的冲突感。我们取材于藏式传统建筑,但是又需要大幅创新,源于此,又高于此,给人似曾相识又不曾相识之感。

 

其二,现代简约的建筑风格。藏式建筑室内装修华丽,但是建筑的整体风格还是以简约为主。西藏不断地融入现代化发展的怀抱,殡仪馆作为易风移俗的重要场所,加之汉藏文化的不断融合,因此,现代化的殡仪馆建筑整体风格应该以现代风格为主,在此基础上,再融入藏式元素。建筑整体呈现出质朴,简约,自然的气息。

 

其三,有民宿感的建筑群落。西藏是真正天人合一的地方,质朴原味,天然不经雕饰,这是西藏殡仪馆应该所倡导的建筑意向。打造一座有民宿感的建筑群落,雪山映照,禅境悠悠,外观平和,内有乾坤。

 

 

青藏高原之上,倘若有我们自己的建筑作品矗立其中,远处有群山相伴,周边有格桑花风中摇曳,建筑在日光中,圣洁而庄严,如同我们心中的灯塔……

 

 


奇绝的西藏,我们将会再来

>>文/湛浪(盛兰联创建筑设计总监)

 

 

 

宗教文化与民风民俗浓烈交织在一起,让西藏成为一个独特的殡葬标本。这里有极为丰富的葬式,如塔葬、树葬、火葬、水葬、土葬等包罗万象,当然,最为奇绝的莫过于“天葬”。

 

 

“天葬”究竟是如何孕育而来的呢?其实,天葬思想”正是源于大乘佛教波罗蜜。很多佛教徒坚信灵魂不灭,死亡只是灵魂与陈旧躯体的分离,肉身死亡,灵魂还会轮回往复。而且,将自己的肉身给兀鹫吃掉,这叫“舍身布施”,这是最尊贵的布施,是修行的最高境界。

 

《西藏生死书》一书中,开篇有个故事,令我印象深刻。在路途中,有一个高僧感知自己将会归天,他平静地给徒弟交待了后事,然后,进入房间,静坐片刻,就此西去。高僧给徒弟交待后事时,没有一丝惊慌,仿佛在闲聊生活中最琐碎的日常。

 

心中有信仰,能够让他们甘愿粉身碎骨乘风而去,也能够让他们面对死亡平静如水,把死亡当成生活中一件平常事。

 


这个世界上,恐怕再也难以寻找到像拉萨这样的城市,天纯净,心自然,一座纯粹的“天人合一”之城。《冈仁波齐》跪行千里的信徒,大昭寺匐匍跪拜的男女,他们面色安详,绽放出极致的生命之美。

  

此次西藏之行,加深了我对殡葬文化的理解,我个人认为,殡葬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,因为许多历史文明都是从地底下“挖”出来的。同时,殡葬习俗往往也能孕育出伟大的文化遗产,比如埃及的金字塔,比如布达拉宫内供奉的达赖灵塔。

 

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,“殡葬文化”又是少数民族文化中较为奇特的宝藏,因为它保留了原味的古文化,它又如同天幕中的绚烂烟花,耀眼无比,又加速消失。

  

民政一零一研究所联合盛兰联创正在拍摄“少数民族殡葬文化纪录片”,这是一部专业的小众题材的纪录片,其目的是为了抢救性地纪录和保留少数民族奇特的殡葬习俗,西藏拥有丰富的丧葬习俗,在探询少数民族殡葬文化的路途中,它巍峨耸立,无法回避。

 

 

下一站,西藏,这是我们新的约定,梦幻的青藏高原,我们将会再来……

 


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
 



  • 中国 • 长沙

    CHANGSHA
  • 长沙市天心区芙蓉南路中建芙蓉工社4栋6楼
  • M:155 7499 9988 / 136 3741 4100
  • Q:593974432/ 1583924658
  • T:0731-84125418
二维码

版权所有©湖南省盛兰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湘公网安备110102000102 湘ICP备16004065号-3